“机器人军团”闯入深交所,对千亿级市场“放大招”

  来源:南方日报

  过去几个月,您一定刷到过这种视频,各种人形机器人“手眼协同”完成复杂任务——优必选机器人在汽车工厂里分拣零件 ,众擎机器人跳起“功夫之王”。

“机器人军团	”闯入深交所,对千亿级市场“放大招”

  深圳本土企业优必选自主研发的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进入新能源车厂进行实地“培训”,成功实现人形机器人在汽车工厂流水线与人类协作完成汽车装配及质量检查作业 。优必选供图

  伴随人形机器人出圈的还有一个新词:具身智能。通俗来讲 ,可以将具身智能系统视为机器人领域的“安卓 ”,它能使机器人自主感知、学习并与环境进行动态互动,从“专用”变为“通用”。4月10日 ,深圳具身智能产业化发展座谈会在深交所举行,从政策、产业 、资本三个大方向探索和定义具身智能产业的未来 。

  发展具身智能,深圳的底气在哪?

  政策“放大招 ”——豪掷45亿加码AI与机器人产业 ,2027年目标千亿产值、50个爆款应用场景,剑指全球人形机器人创新高地。

  技术“全家桶”——华为、腾讯提供“最强大脑”,乐聚 、众擎、优必选等搞定“灵巧手 ” ,从传感器、灵巧手再到视觉模型 ,产业链上下全是王者。

  资本“神助攻”——专项综合金融支持密集发布,重点聚焦AI 、机器人等产业赛道,服务产业链各环节的综合性金融需求 。

  这场座谈会还释放出一个强信号——在具身智能产业赛道上 ,深圳对机器人的野心不止于舞台表演、工厂搬砖,还有家用、医疗 、养老,软件硬件两手抓……下一个千亿级市场正在打开!

  技术“全家桶”从实验室到商业化的产业突围

  众擎机器人跳起“斧头帮 ” ,乐聚机器人上演“太极秀 ”,优必选机器人进厂“打工”……这些看似炫技的演示,实则是深圳企业从技术突破到商业落地的缩影。

  此次座谈会上 ,美的集团、海康威视等传统制造业巨头,纷纷提出将具身智能融入生产流程。事实上,具身智能的产业化并非简单的技术堆砌 ,而是一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系统性革命 。深圳凭借其“制造业基因”和“创新生态 ”,探索出一条独特的突围路径:通过技术突破、场景驱动和产业链协同,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

“机器人军团”闯入深交所	,对千亿级市场“放大招”

  3月11日 ,越疆机器人推出了面向工业级精细操作全尺寸仿生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实现了“从手到人 ”的技术进化论。

  从“机械手臂”到“具身大脑”,这些技术突破源于“AI大脑 ”与“物理小脑”的协同:华为 、腾讯的大模型提供决策支持 ,帕西尼科技的多维触觉传感器实现0.01N级精准力控,兆威机电的17自由度灵巧手则赋予机器人“类人手”的操作能力 。

  诸如此类的技术“全家桶 ”均来自深圳,发展具身智能离不开“深圳货” ,也成业界的共识 。

  “以深圳为核心的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在具身智能供应链中占据了 55%以上的份额。若将粤港澳大湾区视为一个独立个体,其占比将达到 24%,与欧洲相当 ,并超过日本。这充分表明,深圳对中国在全球具身智能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起到了关键作用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表示。

“机器人军团	”闯入深交所,对千亿级市场“放大招”

  政策“放大招”从“软硬一体”到“完善生态 ”的系统布局

  在座谈会上 ,逐际动力联合创始人张力表示,如今具身智能行业的发展,并不是拼资源 、拼规模 ,而是拼创新。

  深圳的野心 ,藏在每一份行动计划里 。今年以来,不少企业家留意到,深圳对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力度明显加大 ,产业政策端密集催化。政策上的创新,成为了新兴产业创新的关键支撑。

  乐聚机器人董事长冷晓琨告诉记者,在深圳发布的《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 ,无论是训练场的建设、大模型的建设,还是机器人本体的建设,都在向“软硬一体”融合的方向探索 ,而这正与乐聚的企业发展规划不谋而合 。

  3月,深圳出台该《行动计划》,宣布针对AI与机器人产业新增45亿元专项投资 ,这是继2023年设立千亿级人工智能基金群后又一重磅动作。该计划聚焦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 、智能算力芯片等关键领域,提出2025年产业增加值突破160亿元的目标。

  就在同一天,深圳还出台了《深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终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6年)》《深圳市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6年)》等文件 ,引发市场热议 。

  深圳的愿景 ,从来不仅限于单一技术突破,更在于构建完整的产业基座。在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产业生态的完善。

  为了给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搭建畅通渠道 ,深圳市专门制定了详细的申报指引,涵盖“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 ”“科技创新生态建设”三大类重点工作 。

  通过政策系统性布局,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 、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 ,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深圳正在努力提升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 。

“机器人军团”闯入深交所,对千亿级市场“放大招	”

  资本“神助攻”耐心资本与市场热钱的共振效应

  具身智能的产业化离不开资本支持 ,而深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同时拥有国家战略资本与市场化热钱的双重推力。

  国家人工智能基金筹备组副组长张建华在座谈会上表示,将围绕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开展投资布局 ,覆盖算力、算法 、数据和赋能应用等各环节。基金遵循行业发展规律,适度投早、投小、投前沿 。这一策略直指行业痛点——具身智能需要长期投入,而早期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以兆威机电为例 ,这家微型传动系统企业通过港股上市融资 ,加速“灵巧手”研发,目前已进入特斯拉供应链。

  近一年来,深圳多家机器人企业赴港上市 ,将资本市场撩得火热 。此次座谈会落地深交所,再次释放信号,激发连锁反应。不少投资机构开始“反向定制 ”技术路线 ,主动表示会设立专项基金,定向支持具身智能在多元场景的应用。

“机器人军团”闯入深交所,对千亿级市场“放大招”

  在这片热土的资本市场已从“跟风 ”转向“造风 ”之际 ,狂欢背后亦有隐忧 。“具身智能仍处于商业化早期,企业需警惕估值泡沫。”一位投资人士坦言。对此,深圳的解法是“耐心资本+政策兜底”——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降低市场风险 ,同时以场景开放为企业提供试错空间 。“现在中国乃至整个行业对人形机器人的研发总投入,还没有‘共享单车大战’的1/2多。目前国内所有人形机器人企业的投入都不到20亿,我认为可能还需要3~5倍 ,才能走得更稳健。 ”众擎机器人创始人 、首席执行官赵同阳表示 。

  从政策破局到产业协同 ,再到资本共振,深圳正在书写具身智能的“中国方案” 。这场革命的意义远超技术本身:它关乎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城市治理的升级,甚至人类与机器的共生关系。而对于深圳 ,这场实验的目标清晰可见——到2027年,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崛起,或将证明这座城市不仅是“硬件之都” ,更是“智能高地 ”。